服装店导购如何能更好的服务
中国虽然是一个礼仪之邦,但西方人的近身亲近礼仪在中国人中并不受用,待人接物多以丈臂距离为宜,对迫不得已需要接触的陌生人尚且如此,这般“贴身管家式”的服务如何受用得起呢?
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在北京某品牌服装店,一位姓方的女子告诉记者,她很不喜欢导购的虚假热情,尤其讨厌寸步不离喋喋不休的导购人员。每次逛服装店,总有一个服装导购员跟着她,说是帮她挑合适的服装。每当她刚拿起一件衣服时,导购员就立即告诉她,这件衣服很适合她的身材,穿在她身上一定特别好看,但方女士心里明白导购员分明就是在睁眼说瞎话。更令方女士不悦的是这个执着的导购,从方女士踏入服装店一刻就一直不离左右,并且喋喋不休,本有大好心情的她仿佛招惹了粘人的鼻涕虫,草草看过两件衣服,即步出了服装店的大门。
顾客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服务呢?常逛时装店的李小姐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她认为商家真诚的友善态度很重要,有了这个态度在先,顾客便有了购物的好心情,比如可以先问“需要我帮您什么?”如果顾客不用,那就千万别老跟在人家屁股后头,但如果顾客有问题要询问,一定要耐心和蔼地回答,即便是顾客没有购买的意向,销售服务人员还是应该笑脸相送的。恰恰相反的是,每每有顾客进门,大献殷勤的导购即全程贴身,本来还笑意盈盈的,但若顾客表现无购买之意时,商家便面露不悦之色,这便是销售前奏的虚情假意了。
商家销售服务 量“度”而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因为受旧有的配给制度和事业单位不愁生计的影响,国人心理难有商业服务一说。一方面店员觉得卖多卖少一个样,销售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在物资较为匮乏的时代,消费者对消费物品往往趋之若鹜,整个消费过程从来谈不上什么享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服务态度欠佳,便成为由来已久的惯例。广开国门之后的这些年,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服务已经被作为第二种商品在商家的销售行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了,于是商业销售一切向服务行业的西方老大哥学习,“上帝”这个词想必是在这个时候被顺势引入中国的销售店堂的。
也许是拒人千里的销售方式被诟病得太久了,如今赶上个讲求服务销售热情的年代,礼仪之邦的国人便开始极尽能事了,大献殷勤不说,为了游说顾客购买衣服夸张盲目的赞美之词频频“现身”,记者本人就见过这样的情景:某品牌时装店,身材胖硕的某女士在认真地试一件本来已经有意购买的上衣,这时候导购一直不离左右,连捧带夸,身形与衣服如何如何相得益彰,衣服着于身如何如何尽显完美身段等等,几句之后,此女返回试衣间,将衣服脱下返还给了销售人员,临走留下一句话:“我再看看”。这样的销售热情,在稍稍过分的夸赞之下,只会透露出销售人员不客观实际的促销动机,购物者或许会想,她们该不会为了卖出这件衣服,编造一些与事实相左的意见吧?所以,“我”还要再看看。
开服装加盟店想要赚钱,不能只管理货品,也要对店员管理得当才能将效果发挥到最好,利润提升到最高。经理人拘泥于工作上的合作,而不作更深入的“靠近”的原因:
这样费时费力。一般的经理人时间总是很宝贵的,来自工作方面的任务已经让其殚精竭虑了。有时是不去理会或少关心尚好,一碰反而增加许多的烦恼。
显效期长。这方面的工作总不能立竿见影,而且对于上司关注的“百分点”效益不明显。这样,一些经理人多是浅尝则止,也有的闹个五十步笑百步的笑话。
实现“等距且有富有弹性”的对话,才适宜于新时期对管理的改革要求。因此,现在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不要利用员工的弱点,如果你不了解了他的弱点,但不能利用他的弱点;你应该爱护它,给他时间和空间,辅导他成长。更不能以讥讽或不宵的姿态去面对。
正如你所担心,在“面对面”的同时,不可过多干涉他的私生活。倘若你以为他的这种生活方式会带来工作上的隐患,你需要有分寸的解决。